又亏了1.4亿,谁才能救活大润发?

Oct 23, 2025 IDOPRESS

10月20日晚间,高鑫零售发布盈利预警公告,截至2025年9月30日止六个月,高鑫零售预计录得净亏损及归母净亏损同为约1.1亿元至1.4亿元,上年同期为盈利2.06亿元。

这是自阿里巴巴以131.38亿港元将其出售给德弘资本后,高鑫零售交出的首份半年度亏损成绩单。作为中国商超行业的昔日王者,大润发身上背负的不仅是亏损压力,还有传统大卖场模式失灵、线上线下融合不畅、用户流失的深层困局。

在沃尔玛、永辉、家乐福、人人乐等同行纷纷收缩战线的行业寒冬里,德弘的种种拯救行动,究竟是能让大润发重获新生,还是会陷入又一轮亏损的循环?

大润发的改造期

在阿里多次传出出售信号后,大润发终于在今年年初由德弘资本接手。

德弘资本从阿里巴巴手中接过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的控制权后,首先进行的便是权力的交接。接手后的第一时间,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辞任董事会主席,由德弘资本联合创始人兼CEO华裕能接任。同时,阿里巴巴方面委派的非执行董事秦跃红、韩鎏等也相继辞任,德弘资本提名的王冠男、梅梦雪等进入董事会,分别担任非执行董事及提名委员会成员、非执行董事及审核委员会成员。

9月,大润发集团杂货(快消品)商品部总经理吕国铭正式退休,由公司资深采购主管李春德接任。作为在大润发服务15年的元老,吕国铭的离开不仅是个人职业周期的落幕,更标志着大润发旧有核心业务管理体系的阶段性终结。

如今,管明武被调查,也是“旧”管理层时代的收尾扫雪。相关资料表明,管明武作为大润发资深高管,曾任上海区总经理、全国营运长等职,直接掌管505家门店的供应链与区域运营。

虽然其涉案细节未公开,但业内推测与供应链利益输送、供应商合作中的潜规则密切相关。

有媒体指出,大润发所在的商超行业长期存在“通道费”模式,即供应商需支付条码费、上架费等12项后台费用以换取渠道资源,也成了供应链条线的灰色地带。因此,掌管供应链的管明武被带走调查,也预示着大润发整体的采购模式将大面积的“濯污扬清”;同时也是德弘资本在入主大润发后即时展开的反腐行动。

德弘资本对大润发的“改造”,不止停留在管理层。

在经营层面,今年5月,大润发宣布将原有五大营运区精简为华东、华南、华北、东北四大区,原华中区湖北、江西16家门店划入华东区,川渝25家门店归入华南区,陕甘宁青6家门店并入华北区。这一调整旨在打破区域壁垒,整合供应链资源,提升运营效率。

在门店方面,大润发也精简了结构。财报显示,2025财年,高鑫零售关闭了8家大卖场和1家大润发Super,并将1家大卖场改造成为会员店,新开了1家大卖场、4家大润发Super以及4家会员店。截至2025年3月31日,高鑫零售拥有465家大卖场、33家大润发Super和7家会员店。

门店结构上,大润发明确收缩大卖场规模,押注中型超市大润发Super与M会员店。据2025财年财报,大润发已在多省开出33家大润发Super、7家M会员店。

M会员店对标山姆,吸引中高端消费群体,公司计划在2025财年新开4家,计划三年内扩至15家,重点布局长三角,主打差异化商品和下沉市场;大润发Super则是聚焦社区,打造“生鲜+餐饮+标品”模式,贴近消费者,提升运营效率,高鑫零售计划在2025财年新开4家,面积1500-3000㎡,SKU精简至5000-8000款。

供应链上,建立区域性分布式仓储中心(特别是在华东、华南),缩短生鲜配送半径,目标降低损耗率,提升物流效率,保障商品新鲜度,精确控制成本。同时扩大直采比例,目标将农产品直采比例提升至50%,减少中间环节,降低成本,保障品质。进一步发展自有品牌,扩充“大润发优选”等自有品牌SKU至2000款,主打健康和性价比。

此前阿里收购大润发时,因创始人黄明端反对未能推进深层改革,而德弘资本此次通过调整结构、关闭亏损门店、优化管理层等措施,致力于实现“先破后立”。

要盘活大润发,并不容易

德弘的大刀阔斧,在某种程度上反衬出大润发的“积重难返”。

要理解盘活大润发的难度,或许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:为何当年斥资入股的阿里巴巴,最终会选择放弃这个昔日的超市之王?毕竟,2017年11月阿里巴巴投入224亿港元入股高鑫零售时,曾将大润发视为新零售战略的核心棋子。

据有关媒体报道,在大润发和阿里巴巴的甜蜜期,在双方合作初期,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与阿里时任CEO张勇均对这场“联姻”给予极高期待,直言大润发因阿里而不同,阿里因大润发而不同。

但这个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太久,高鑫零售的财报,清晰记录了大润发在阿里时期的“下滑”轨迹。

为推动大润发转型,阿里从2018年起便展开动作:将大润发接入淘鲜达、饿了么、天猫超市等线上平台,试图借助流量入口拉动增长;同时推出主打一小时送达的大润发优鲜,强化生鲜业务竞争力。

然而,在阿里接手后的首个完整财年(2018年财年),大润发不仅未实现预期中的大幅增长,反而迎来了自2016年以来营收与利润的首次双降,转型初战便遇挫。财报显示,截至2018年12月31日,高鑫零售实现总销售营收1013.15亿元人民币,同比下降1.0%;经营利润41.96亿元,下滑6.5%。

2020年,阿里进一步加大投入,不仅派遣曾任阿里副总裁的林小海加入高鑫零售加速改革,还推动大润发引入自助收银机、电子价签、刷脸支付等数字化设备;同时尝试会员店模式并孵化中润发、M会员店等新业态,全方位提升门店运营效率。短期内,这些改造确实见成效——2020年,大润发以1059.89亿元销售额位居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超市百强榜榜首。

但线上流量带来的增长缺乏持续性,2021年起,大润发业绩再度陷入下滑,2021年4月—2022年3月期间,高鑫零售总营收881.34亿元,净亏损8.26亿元,陷入巨额亏损。

即便2023年勉强扭亏为盈,颓势也未根本扭转。2024年,大润发的财务状况更是急转直下。据高鑫零售2024财年业绩报告,公司当期营收725.67亿元,同比下降13.3%;年内亏损达16.68亿元,经营压力可见一斑。

最终,阿里也不得不选择“撤退”。

阿里的退出,一方面是自身战略优先级调整的结果。2023年,阿里集团提出聚焦核心业务”,将资源集中向电商、云计算、菜鸟等优势板块倾斜。在零售领域,盒马、淘鲜达成为重点扶持对象,而大润发因转型见效慢,且长期未显现明确盈利希望,逐渐被划入非核心资产范畴。

另一方面,阿里与大润发的基因冲突始终未能化解:阿里作为互联网企业,擅长流量运营与数字化工具开发;大润发则是典型的传统零售企业,核心能力聚焦于供应链管理与门店运营。

阿里希望大润发以互联网节奏推进转型,但大润发的供应链体系、门店团队早已适应传统零售的慢节奏,两者在决策逻辑与执行效率上的差异,导致融合过程磕磕绊绊。

所以,当2024年德弘资本提出收购意向时,阿里几乎是顺水推舟,以低于2017年入股的价格出售股权,彻底与大润发切割,完成了从战略投资到甩包袱的转变。

层层冲击,传统商超危在旦夕?

传统商超中不是只有大润发一家犯了难,在社交媒体上总能看到哪家传统商超关店了,哪家传统商超被收购了,哪家传统商超正在努力转型,可见这是一整个大环境出现了问题。

传统商超以前并不是没有遇到过挑战和冲击,每一次都能度过难关,可是为什么这两年传统商超却都扛不住了呢?

那是因为问题全部都堆叠起来了,一窝蜂的涌入,传统商超都毫无招架之力。

先是线上电商、线上零售的崛起,可以不用出门就能买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,并且各种优惠券可以领取还有很多小羊毛可以薅,此时线下超市就变得并没有那么香了。

其次散称区被零食很忙、赵一鸣零食店等各个折扣零食店给瓜分了,生鲜区又被社区团购给圈走了,水果蔬菜区又被多多买菜给分走了,这突如其来的变化,传统商超是猝不及防,就算想应对,还真的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啊!

还有各个会员制超市等新型零售行业兴起,不仅有老牌传统商超要来分一杯羹,就连新型超市都想来凑个热闹,受众人群就这么多,市场就那么大,传统商超也没有什么信心能够与之硬碰硬。

传统商超所面临的处境大润发又何尝不是在经历着呢?

大润发还面临着线上线下融合不行的问题,自从阿里巴巴控股高鑫零售后,就进行了一系列改造,包括线上线下融合过程中,就出现了库存问题、线上线下价格不一致以及线下会员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等问题,更加的失去了消费者的信心。

写在最后:

大润发的困境印证了一个残酷逻辑:企业掌舵者的基因,有时候决定企业边界。

黄明端的温情与阿里的互联网打法,皆未能拯救这艘大船。而德弘资本的资本逻辑,目前来看,短期止住了血。但长期看,如何重建零售的灵魂,德弘资本任重而道远。

正如黄明端那句感慨:“胜了所有对手,却输给了时代”。但真正输掉的,或许是在时代洪流中未能革新的自己。

(责任编辑:zx0600)

返回顶部
中华参谋网为企业提供深度行业分析、战略规划工具、商业决策模型及定制化解决方案,涵盖市场进入、运营优化、投资评估等全周期商业参谋服务。

© 中华参谋网 cncanmou.com

隐私政策